有了孩子将来,我深刻地意识到,他们的小脾气就像龙卷风,说变就变,有时明明说好的事,也会莫名其妙地变卦,忽然就不认可了。
譬如我家娃上婴幼儿园,整体上还算顺利,老师也说她在婴幼儿园非常合作,还交到了朋友,按说都快一个月了,差不多也该要适应了吧?
可上周的一天,她忽然不愿去了,半夜哭了两轮,每轮持续半小时,起来继续,不愿着装不愿外出,唐僧一样反复念叨着我不要去,我不要去,声调和哭声也愈加高,我共情了、表达理解了、全程心平气和,可她还是不愿去呀
若是你,孩子忽然出现了类似的无理取闹,会如何做呢?
我在朋友圈简单说了我的处置过程,不少人留言说非常受用,自己可能想不到。但促进我写出来,倒不是由于它必然会对解决上婴幼儿园的问题多有用,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。
我更想推荐的是思维方法:它未必奏效,但至少不会让已经焦头烂额的事情变得更糟,还可能教给孩子,比让他/她必须要做某件事更要紧的东西。
1、预备动作,调试我一个人:防止让冲突再升级。
人的大脑有镜像神经元,大家和孩子互为镜子,会不由自主地相互模仿:这也是为何他们哭闹,大家会烦;大家吼,他们会更暴躁。而且孩子在长大成人前,生理上是完全没能力主动管理情绪的。
所以我了解以暴制暴绝不是好办法,虽然半夜被孩子的两轮哭闹搞到神经衰弱,我还是会暗示自己,假如我不想事情变得更糟,我就得先管好我一个人,不可以发飙。
之前推荐过不少情绪管理的方法,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对我而言还有一点非常有用:预设这就是一场非常持久非常持久的战争。
从刚开始,我就不期待孩子会立马消停,想着她会哭很长时间,有了这个心理筹备,在我的计划内,我就会感觉无论闹多长时间,事情并没失去控制,会更容易有耐心
2、考虑我的目的:我到底期望达成什么目的?
养孩子就像自驾外出要输入目的地开导航,不了解到哪里,大家就容易走错路。
譬如对于小叶子厌学这件事,我就在想,我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需要去婴幼儿园,还是其他?譬如让孩子学习到一些更要紧的技能?
假如我的目的是前者,那我的处置无疑是失败的,孩子最后没去。但我感觉当天到底去不去婴幼儿园,真的没那样要紧,相比之下,我更想让孩子了解:虽然你是个孩子,你的决定也可以被尊重被理解,但你也要掌握,为我们的选择而负责。
所以我和她说,可以的,但你要自己去和老师请假,告诉老师为何哦,母亲不可以代替你做这件事,由于这是你一个人的决定。
3、让孩子掌握承担责任与自然后果。
遇见孩子叛逆、哭闹,大家的本能反应,是去讲道理。
但道理是知识的层面,大家告诉了孩子如何做,但孩子却未必能懂。孩子更容易同意的,是体验,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,他的选择,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。
譬如小叶子有时起床会不愿着装,明明外面的风嗖嗖的大,却非要穿着睡衣就外出,这是典型的知识层面有一种冷,叫你妈感觉你冷。
而体验呢,是我停止了说教,把她领到门口,说你可以在这里站2分钟,假如感觉不冷,大家就穿这身外出,结果她就老实换衣服了。
当然我也遇过她一边流鼻涕一边还说不冷,这时我也不会强迫,而是说,可以,那你去选一件你喜欢的外套拿在手上,假如冷你可以披,不冷你可以不披。
有些父母可能不忍心,感觉万一真冻感冒了如何解决,我感觉是要看年龄的,大家不可能很多方面照顾到,婴幼儿园那样多孩子,老师也未必管的过来,真的的放心,是教会孩子自己了解冷暖、口渴肚饿上卫生间并且了解怎么样表达需要、照顾自己。
话说那天,我就真的牵着孩子的手去了婴幼儿园,也允许她在睡衣外套了个诡异的艾莎公主裙
去之前我和老师打了电话,简单说明了状况,目的是大家说法达成一致,只能请假一天。
到了婴幼儿园,小叶子自己和老师说了我想请假一天与为何(说她想去买面包),老师非常给力,告诉她,可以的,老师今天可以给你假,不过,只有这一次哦,大家明天就要回来了,和老师拉勾。
这不止是为我们的决定负责,也达成了一个提前约定,每当她要反悔,我就温和的提醒,大家和老师的约定是什么?
第二天一早,她还是不情愿,可是自己毕竟也是约定的参与人,不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强迫的,所以即使不情愿,会有这种老干部表情,但还是遵守了约定,我准时鼓励了她,谢谢你遵守了约定。
4、放权不等于特权,做自己该做的事。
当孩子的需要被满足,确实没去上婴幼儿园,你会如何做?
我看到一个也不喜欢上婴幼儿园的孩子,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外面玩得可欢了,他母亲还说,唉,今天本来要外出办事,计划都被打乱了。
假如孩子发现,自己不去婴幼儿园,可以得到家人的全部关注与伴随,他会有个信念:家确实比婴幼儿园好玩太多,都围着我转,我还是不要去!
所以我不会选择被孩子的步伐牵着走,我会告诉她,我原本想要干什么,由于她不去婴幼儿园,什么计划被迫调整,但我还是要完成我的工作,所以母亲不可以像周末那样陪着你、随叫随到。
这也是正面管教中所说的决定你要干什么,我猜小叶子以为在家非常不错玩的一天,其实是有的失望的:由于我会在电脑前坚持工作、奶奶也会该外出就外出。
可能有些人会问,我家孩子不会配合啊,不可能答应去和老师请假,在家也不会允许我做我们的事啊。
确实,我推荐的不是肯定好办法,而且,这和大家平常打造的亲子关系、安全依恋,与大家过程中的态度是非常有关的,需要的是个组合拳。
事实上,小叶子在家发现我不可以一直陪她,还是需要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,又和我上演了作闹大战,最后我的工作计划,还是被彻底地打乱了,而且我在孩子情绪平稳后,也陷入了低落(之后会和大伙推荐)。
我感觉更有益的部分,是思维方法的转变:我会与孩子给的挑战共存、共生,无论学习了多少,都不可以保证孩子必然会配合。
舍弃需要有效本身,就是放手控制、放过自己;相信可能有效,就会向前一步,多一些选择与觉察,也多一些柳暗花明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