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增广贤文》中说,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6月寒。
好的话语,能给人增添勇气,即便处于寒冷的冬季,也能倍感温暖。
反之,长期被不适合的话语包围,便大概毁掉一个人。
有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:“好爸爸妈妈嘴上都有一条拉链,从不对孩子随性地说话。”
爸爸妈妈说的话,会对孩子的情商、IQ、修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有智慧的爸爸妈妈,既了解好话好说、坏话把握分寸说,也应该了解,有3句话,是无论怎么样都不可以对孩子说的。
01 “再叛逆,我不要你了”
曾看过一句话:
“孩子叛逆不可怕,孩子闹腾也不可怕,只须你转身离开,并说不要他了,孩子就会立即听话。”
之前,一位小学三年级小孩子,因成绩不理想,母亲接他回家时,一怒之下,将他丢在了路边。
结果孩子迷失方向了,幸好被巡查的交警遇见,联系到孩子的舅舅才接回家。
网友们调侃,多谢妈妈当年的不丢之恩。 这件事,算是“喜剧”结局。
但其实,不少有过被“丢”历程的孩子,都会在心理留下长久的阴影。
儿童心理学研究得出,童年被抛弃过的人,成年后“非常难与其他人打造亲密关系”。
知乎在看过一个故事:
一个女生,从小被寄养在姥姥家,7岁时,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。
但总感觉,自己不是这个家,与爸爸妈妈的关系非常冷淡,即使妈妈时常主动示好,期望唤回母女情,也无济于事。
女生说:“我非常反感妈妈的这种做法,让我非常有重压,我渴望被她爱,又与众不同抗拒她挨近。
非常矛盾,感觉自己有病。”
女生长大后,发现自己特别讨厌和其他人亲近,渴望被爱,又害怕被抛弃。
有人说,“毁掉一个孩子,掉丢他两次已经足够。”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的确会遇见不少让人头疼的地方,恨不可以把孩子回炉再造。
有时会期望他们一夜之间长大成人,懂事守礼。
可是,孩子的成长,不能离开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耐心。
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,可以信赖的,只有爸爸妈妈,他们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。
所以,不要在孩子需要你时,将他推开,让他陷入无助和恐惧的漩涡。
02 “你看看其他人家孩子”
中国新闻曾在网上,对“快去学习”、“你看其他人家孩子”、“真没用”、“一天到晚就了解玩”这四句话发起过投票,让网友选出其中最讨厌的话。
参与投票的27.5万人中,有12万多人选择了“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”。
原来,比起给孩子贴上“无用”的标签,一天到晚催促他们学习。
更令刺痛孩子们内心的,是爸爸妈妈总拿自己和别的孩子做比较。
不难理解,爸爸妈妈拿我们的孩子与其它孩子比较,是期望用“打击”的方法,激将孩子奋起直追,超越别人。
却不知,负面打击非常难激起人的斗志,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、自卑、厌恶等情绪。
主持人撒贝宁曾在节目中,说过一件趣事:
“小时候,妹妹学钢琴,母亲总批评她。 人家对面张叔叔家的女儿,天天练琴三个小时,从不间断,你看你,练个琴感觉比登天还难。 有一次我遇到张叔叔,跟他说我妈一直夸你闺女练琴好,张叔叔说,大家家闺女没学钢琴啊,我喜欢听钢琴,每次放的是CD啊。”
有时候,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,只不过父母看到了好的一面,然后拿人家的长处来比我们的短处。
人外人有,山外有山。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永远存在。
小时候,有其他人家的孩子成绩好;长大了,其他人家的孩子收入高、结婚快、生娃早等等,如此的比较和刺激,只能让孩子越比越怂。
即使起到了正面勉励,孩子总是也只能参照别人去做自己,而不了解自己到底想成为何样的人。
最好的鼓励办法,总是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,把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TA去做对比。
只须今天比昨天有进步,就是好的开端。
03 “我都是为你好”
《超级演说家》中有一段以《为你好》为题的演讲,演讲者讲了一个故事:
一位母亲把女儿的社交状况,监视到了如指掌的地步,将女儿的生活安排到妥妥贴贴时,女儿却颤抖地举起了她的左手,上面一道一道,满是割腕的伤痕。 女儿死死地盯着我们的妈妈,一字一句的说:“从小到大你一次问过我的建议吗?你到底是爱我,还是在爱你想像中的那个我?” 母亲看到女儿手上的伤口也崩溃了,她满眼通红,歇斯底里的喊:“你这条命是我给的,我叫你死的时候,你才能死。” 非常长一段时间,这位母亲一直想不知道,为孩子她牺牲了自我,奉献了事业,舍弃了所有,呕心沥血换回来的,为何是如此的结局?
其实,答案就在母亲的话里,孩子的命是她给的,所以,孩子的所有都需要根据她需要去做,包含选择生死。
而“为你好”三个字,正好给她强大的“控制欲”,进行了最很难反驳的伪装。
真的了解为子女好的爸爸妈妈,不光会说“为你好”,更会问孩子“你怎么样”。
“为你好”的潜台词,就是在“情感勒索”,被勒索的一方,会时常感到挫败、恐惧、被忽视,最后选择舍弃自我、服从他们需要的行为。
爸爸妈妈的“我都是为你好”,常常成了孩子们的“我整个人都不好了”。
《小欢喜》中,宋倩的“为你好”,把乔英子逼得抑郁,差点跳海。
《哪咤之魔童降世》中,龙王的“为你好”,差点让天分异禀的敖丙毁掉。
《狗十三》中的李玩,逼她喝牛奶,是为她好;爸爸把她送到爷爷奶奶家,是为她好;爸爸打了她一耳光,也是为她好;甚至逼她吃“狗肉”,也是为她好。 一个才十多大岁数的孩子,活生生被“为你好”三个字,盖住了她生命中所有些光芒,唯一存活下去的动力,便是遵从爸爸的需要活下去。
“为你好”三个字裹胁着太多的情感绑架,如此的“爱”,重到叫人透不过气。
04 真的爱孩子就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
看过一个问题:你期望你的孩子将来成为何样的人? 高赞回答是如此说的:
“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,作为父母,不应该关注‘期望孩子如何哪种人’这个问题,而是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选择,让他们在一片广阔的天地里,走一条想走的路。”
“再叛逆,我就不要你了”、“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”、“为你好”,背后隐藏的,无外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。
可怜天下爸爸妈妈心。
为人爸爸妈妈,对孩子的将来有担忧和焦虑,无可厚非,但千万不要被焦虑控制,破坏了亲子关系,走进了教育的歧途。
要了解,一个人真的走向独立,总是是了解自己想要如何,渴望成为何样的,并有勇气为之拼搏和奋斗。
在婴幼儿教育路上,焦虑的爸爸妈妈会走在孩子前面,而聪明的爸爸妈妈则选择走在孩子的后面。
真的爱孩子,请做那个站在他身后的人。
来源介绍:秋葵母亲(ID:QKMM99),关注大家,一块做有远见的爸爸妈妈。图片源自摄图网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